「你再這樣寵他,他會變得很任性!」
「你這麼兇,他會害怕跟你說心裡的話!」
這樣的情景是不是很常發生呢?其實很多家庭都會碰到父母教養想法不同的狀況。
這些爭執可能是關於什麼時候睡覺、要不要嚴格要求成績,甚至只是吃飯的禮儀不同。
這些不一致的教育方法,不僅會讓父母關係變得緊張,更可能讓孩子感到迷茫、不安。
今天分享5個簡單又有效的方法,幫助爸媽們解決這些問題,讓家裡的氣氛更開心、更溫暖。
為什麼父母教育觀念不同?
每個人都是從不同的家庭長大的,會受到自己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,有人可能從小就被爸爸媽媽嚴格管教,認為這樣才能培養紀律。另一些人可能是在比較輕鬆、自由的環境長大,認為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最重要。
這樣不同的背景,會導致在教養孩子時產生衝突。當爸媽意見不一樣時,孩子會覺得困惑,不知道該聽誰的,這樣的狀況久了,孩子可能會出現焦慮、不開心,甚至產生反抗的行為。
5個步驟解決父母教養的不同想法
1. 理解並尊重彼此的差異
首先,爸媽要知道不同的想法不是「誰對誰錯」,只是成長背景不同造成的差異,多聊聊彼此成長的環境,試著了解為什麼對方會有這樣的想法,這樣才能更好地溝通。
例如,媽媽可能小時候被父母嚴格要求成績,所以覺得嚴格才對孩子好;爸爸可能覺得應該讓孩子有多一點自由,因為他從小就希望被尊重。當你們了解彼此的過去後,就比較能理解對方的想法。
2. 找到共同的目標
雖然爸媽的教養觀念可能不同,但一定有一些共同的目標,例如希望孩子快樂健康、懂禮貌、有責任感。
先找出這些共同點,再討論怎麼樣達成這些目標,這樣溝通會變得比較容易。
例如,可以說:「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快樂地成長,那我們可以怎麼做,才能讓他又快樂又懂得負責呢?」
3. 定期討論,共同決定

爸媽可以每週固定一天,花一些時間討論孩子的事情。你們可以這樣做:
- 先聊聊最近看到的孩子的表現
- 說出自己的擔心和建議
- 一起決定接下來該怎麼做
透過這樣定期的溝通,教養上的差距會慢慢縮小,讓孩子更清楚你們的想法。
4. 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
即使爸媽意見不同,也不要在孩子面前直接吵架。這樣會讓孩子很困惑,不知道該聽誰的。
當意見不一樣時,可以私下再慢慢討論,一起決定怎麼回應孩子。
例如,孩子做錯事的時候,爸媽可以先一起告訴孩子這樣是不對的,然後再私下討論接下來怎麼處理,這樣孩子才不會感到混亂。
5. 願意嘗試新方法
世界上沒有一種教養方法適合所有家庭,爸媽們可以試著用新的方式觀察孩子的反應。
比如說,可以先給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,如果孩子表現得很好,那這種方法就是適合的。如果孩子的反應不太好,就再調整方法。
父母教養不一致對孩子的影響
如果爸媽的想法總是不一致,孩子會感到很困惑,甚至覺得很焦慮。
例如今天媽媽說可以自由選擇,明天爸爸又說不行,一定要照著規則走。
這種情況會讓孩子覺得不安全,慢慢地可能會開始隱藏自己的想法,或是變得討好父母、逃避問題。
長時間下來,這樣的不一致可能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,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,甚至產生自卑心理。
更嚴重的是,可能會造成家庭內經常出現衝突,親子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。
如何有效地與另一半溝通?
如果另一半很堅持自己的教養方式,溝通就變得更重要。
一定要避免用指責性的話語,例如「你總是這樣!」這只會讓對方更生氣、更不願意聽你的話。
最好用溫和、同理的方式,例如:「我知道你希望孩子更好,但你覺得還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試試看?」這樣說比較容易讓對方願意思考新的可能性。
另外,你也可以建議對方試著從孩子或你的角度來看事情,例如:「如果你是孩子,你覺得這樣做你會開心嗎?」透過這樣的方法,另一半會更容易接受新的想法。
每個家庭都會遇到教養方式不同的情況,這並不可怕,只要爸媽願意理解彼此,多溝通、多嘗試,你們一定能找到最適合你們家庭的方法,讓孩子在愛與和諧中成長,現在就試試看吧!

📌你可能會有興趣⋯⋯
給孩子自由發現世界的機會:以終為始第一性原理的教養方式|2025年父母必讀的教養底層邏輯
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養方式?九型人格告訴你答案!適性教養讓孩子快樂成長
3個教育孩子常見的陷阱與錯誤:父母做決策時如何避免走進“歸納思維”的誤區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