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跟孩子溝通,總是卡卡的?
現在的社會要怎麼跟孩子好好相處,真的變成很多家庭的大哉問。
從小朋友剛學會講話,到青少年時期開始叛逆,爸媽跟孩子之間的溝通,常常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狀況,我們常聽到爸媽抱怨孩子不聽話、愛唱反調,孩子呢,就覺得爸媽都不懂他們、管太多,這些衝突不只會讓親子感情變淡,還可能影響孩子的成長。
香港小童群益會的調查就說,多用愛的語言、少用暴力溝通,對改善親子關係、讓家庭更和諧很有幫助,但現實是怎樣?和諧之家的研究發現,超過一半的受訪者都曾經有過暴力溝通的經驗,像是吵架的時候罵人,甚至好幾天不跟家人講話,這就表示,暴力溝通在很多家庭裡其實很常見,而且真的會傷害到彼此的關係。
那到底為什麼親子溝通會這麼難?是爸媽不夠權威嗎?還是孩子太叛逆?
其實很多親子衝突的根源,並不是故意要找麻煩,而是因為大家都不太會好好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,或是對「溝通」這件事有誤解。
親子天下也有個調查說,「叛逆期、情緒管理問題」是親子煩惱的第一名,再來就是「小孩行為偏差」跟「雙方三觀不合」,這些數據都在提醒我們,學一套更有效、更有同理心的溝通方式,對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來說,真的超級重要。
本文就是要帶大家深入了解「非暴力溝通」的核心概念,還會教你一些實用的方法,幫助爸媽跟孩子建立起充滿愛與尊重的連結,一起化解衝突,讓家變成彼此最溫暖的避風港。
非暴力溝通的四大法寶:觀察、感受、需要、請求
「非暴力溝通」(Nonviolent Communication, NVC)是馬歇爾·盧森堡博士發明的一套溝通方法,簡單來說,就是教我們在吵架或意見不合的時候,怎麼保持同理心,然後用更有效的方式表達自己,最後達到雙贏的局面。
非暴力溝通有四個核心要素,就像四個法寶一樣:
1. 觀察 (Observation):把事實跟評論分清楚
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,就是「觀察」。
意思就是,我們要客觀地描述發生的事情,不要帶有任何判斷或批評,這聽起來好像很簡單,但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搞混,我們常常會把自己的想法、評價跟事實混在一起講。
舉個例子,當孩子房間很亂的時候,爸媽可能會說:「你怎麼這麼懶惰,房間總是亂七八糟!」
這句話裡面就包含了對孩子的批評和指責。
但如果我們只講事實,就會變成:「我看到你的衣服丟在地板上,書桌上也堆滿了書。」
為什麼把事實跟評論分清楚很重要?
• 減少防衛心:當我們只講事實的時候,對方比較不會覺得被攻擊或被罵,這樣他們就不會那麼防衛,也比較容易好好跟你說話。
• 聚焦問題:描述事實可以幫助雙方把焦點放在具體的問題上,而不是一直情緒化地吵架。

2. 感受 (Feeling):說出你心裡真正的感覺
第二個法寶是「感受」,也就是把心裡真正的感覺說出來。
很多人在溝通的時候,習慣把自己的感受藏起來,或是把感受跟想法搞混,比如說,「我覺得你不愛我」這句話,其實是一種想法,而不是真正的感受,真正的感受應該是:「我感到很難過」、「我感到很沮喪」。
怎麼好好表達感受?
• 用「我」開頭:像是「我感到…」、「我覺得…」,這樣可以讓你為自己的情緒負責,而不是把責任都推給對方。
• 多學點形容感受的詞:多認識一些形容感受的詞,像是開心、興奮、焦慮、沮喪、生氣、害怕等等,這樣你就能更精準地表達你心裡真正的狀態。

3. 需要 (Need):找到你內心真正的需求
第三個法寶是「需要」,也就是說出你內心沒有被滿足的需求。
感受其實是需求的指標,當我們覺得不舒服的時候,通常都是因為某些需求沒有被滿足。
舉個例子,當孩子不寫功課的時候,爸媽會覺得很焦慮,這份焦慮背後可能藏著對孩子學習進步、未來發展的需求。
怎麼找到並說出你的需求?
• 問自己為什麼:問問自己『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?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?』
• 不要把需求變成要求:需求是比較普遍性的,像是安全感、連結、被理解、自主等等。如果把需求變成具體的要求,對方會覺得很有壓力。

4. 請求 (Request):提出具體可行的行動
非暴力溝通的最後一步是「請求」,也就是提出具體、明確、可以做到的行動,來滿足自己的需求。
「請求」跟「要求」不一樣,「請求」是給對方選擇的自由,而「要求」則帶有強迫性。
比如說,要求孩子「以後不要再這樣了」,這句話很模糊,也很難做到。
但如果換成「請求」,就會是:「你願不願意每天晚上九點前,把你的衣服放進洗衣籃裡?」
怎麼提出有效的請求?
• 具體明確:清楚地說出你希望對方做什麼,不要用模糊的詞語。
• 可以做到:你提出的請求,對方應該要有能力做到。
• 給予選擇:讓對方有說「不」的權利,並且尊重對方的選擇。
透過這四個步驟,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不要再互相指責、批評,而是把焦點放在彼此內心的需求上,然後用同理心建立連結,最後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,這套方法不只適用於親子關係,也適用於所有的人際互動,像是夫妻、朋友、同事之間。

非暴力溝通在親子關係中的應用:這樣做就對了!
把非暴力溝通的觀念用在親子關係上,真的可以讓溝通變好,減少吵架,還能讓親子關係更緊密。下面我就用幾個實際的例子,教你怎麼在日常生活中運用:
案例一:孩子一直玩手機遊戲

狀況:孩子放學回家,馬上拿起手機玩遊戲,功課跟作業都丟一邊。
以前爸媽可能會這樣說:「你怎麼又在玩手機!整天就知道玩遊戲,功課都不寫了是不是?!」(❌這樣講就是指責、批評)
⭕️ 用非暴力溝通這樣說:
1.觀察:「我看到你放學回家後,已經玩了30分鐘的手機遊戲。」(客觀地說出事實)
2.感受:「我有點擔心跟焦慮。」(說出自己的感受)
3.需要:「因為我希望你能兼顧學習跟玩樂,也要為自己的學業負責。」(說出內心真正的需求)
4.請求:「你願不願意現在先放下手機,把今天的功課寫完,然後我們再來討論你可以玩遊戲的時間?」或者「你願不願意跟我一起訂一個玩遊戲的時間表,確保學習跟玩樂都能平衡?」(提出具體、可以做到的請求,讓孩子有選擇的空間)
案例二:孩子不肯分享玩具

狀況: 孩子跟玩伴一起玩的時候,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分享出去。
以前爸媽可能會這樣說: 「你怎麼這麼小氣!玩具要分享,不然以後都沒有人要跟你玩了!」(❌這樣講就是指責、威脅)
⭕️ 用非暴力溝通這樣說:
1.觀察: 「我看到你現在緊緊抱著你的玩具車,沒有讓小明玩。」(客觀地說出事實)
2.感受: 「我有點尷尬跟擔心。」(說出自己的感受)
3.需要: 「我希望你能學會分享,這樣你跟小明才能玩得更開心,也能建立更好的友誼。」(說出內心真正的需求)
4.請求: 「你願不願意讓小明玩你的玩具車5分鐘,然後再換你玩?或者你願不願意跟小明一起玩這個玩具?」(提出具體、可以做到的請求,讓孩子有選擇的空間)
案例三:青少年跟爸媽吵架

狀況: 青少年孩子因為課業壓力大,對爸媽的關心表現出不耐煩跟反抗。
以前爸媽可能會這樣說: 「你這是什麼態度!我關心你還不行嗎?你就是這樣才考不好!」(❌這樣講就是指責、批評)
⭕️ 用非暴力溝通這樣說:
1.觀察: 「我發現你最近回家後,常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,當我問你功課的時候,你的語氣會比較急。」(客觀地說出事實)
2.感受: 「我有點心疼跟擔心。」(說出自己的感受)
3.需要: 「我希望了解你最近的狀況,也希望能夠支持你,讓你覺得被理解、被愛。」(說出內心真正的需求)
4.請求: 「你願不願意找個時間,我們好好聊聊你最近遇到的困難,或者你希望我怎麼支持你?」(提出具體、可以做到的請求,讓孩子有選擇的空間)
從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發現,非暴力溝通的重點就是把焦點從「誰對誰錯」轉移到「彼此的需求」,然後用同理心取代批評。當爸媽能清楚地說出自己的觀察、感受和需求,並提出具體可行的請求時,孩子就更容易理解爸媽的想法,也會學著怎麼表達自己的需求,這樣就能建立更健康、更有彈性的親子關係。
用愛跟尊重,一起打造溫馨家庭!
親子關係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基石,而溝通就是維繫這份關係的橋樑。
透過學習跟實踐非暴力溝通,爸媽不只能更有效地表達自己的需求,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內心的世界。
當我們學會放下評判跟指責,轉而用觀察、感受、需要、請求的模式好好溝通時,親子間的連結就會更緊密,衝突也會變成彼此成長的機會。
當然,改變溝通模式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到的,需要時間、耐心跟持續的練習。
但就像香港青年協會的研究說的,親子衝突在香港青少年中很普遍,而且程度還蠻高的,這更凸顯了學會有效溝通的重要性。當爸媽願意率先踏出這一步,用愛跟尊重引導孩子,我們就會發現,家庭不再是戰場,而是充滿理解、支持跟溫暖的避風港。
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,把非暴力溝通融入日常生活,跟孩子一起成長,共同打造一個真正和諧、幸福的家庭吧!
📌你可能會有興趣⋯⋯
・為什麼孩子總愛唱反調?4大正向教養技巧幫你找回親子和諧!
・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養方式?九型人格告訴你答案!適性教養讓孩子快樂成長
・父母教育觀念不同怎麼辦?5個步驟讓家庭更和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