跑得很快的人,最容易迷路
AI職涯焦慮蔓延之下,越來越多人不確定自己該努力什麼,也不確定自己到底適不適合現在的工作。
如果你也有這種職涯方向感消失的狀態,那你並不孤單。
Lina 是個35歲的行銷主管,她總是有效率地完成所有事,活動、專案、簡報,通通交得漂亮。
但某天晚上,在洗碗槽前,她突然停住了。
「我這麼努力,到底是為了什麼?」
她不是在鬧脾氣,也不是在倦怠,只是突然發現
——這條職涯路她好像不是自己選的,而是一路順順地被推著走,最後站在一個自己並不確定的位子上。
那天,她跟朋友聊到這個困惑,朋友只問了她三個問題:
「你現在的這份工作,是你想走的嗎?」
「它是你該走的嗎?」
「它是你真的適合走的嗎?」
她呆站在那裡,答不出來。
這句話,成了她重新開始尋找方向的起點。

AI讓你焦慮,但更焦慮的是:我還能往哪裡去?
從2024年開始,「AI」幾乎壟斷了所有職涯焦點。
大家都在學 prompt、AutoGPT、自動化流程、Notion AI,每個產業都在變。我們也都知道:未來是變動的,不進則退。
但有沒有人跟你一樣,在學這些東西時,其實有點心虛?
好像是為了不要落後才學,不是真的覺得自己該走這條路。
努力可以複製,熱情卻不能強迫。
你不是能力差,而是可能根本走錯了戰場。
冰山模型:你只用了15%的力量在走人生?
根據一個常見的職涯探索模型,我們的職場表現其實只有15%來自於「學歷、技能、證照」這些顯性條件;
而剩下的85%,其實藏在冰山下的「潛在特質」。

這些特質包含:
- 你的思考慣性(理性型 vs 感受型)
- 你的表現動能(需要挑戰 vs 穩定節奏)
- 你在團體中的定位(前線領導 vs 支援型角色)
- 你的時間節奏(爆發力型 vs 穩定型)
這些不是靠讀書就能訓練出來的,而是你與生俱來的能量傾向。
問題是,我們幾乎從沒好好認識過這85%,而這些潛藏的特質,其實才是我們在進行職涯探索時,最應該被看見的重點。
職涯三問法:從「跑」轉向「看清楚再出發」
很多人離職的原因,不是做得不好,而是「做得再好,也不快樂」。
在Lina後來的探索裡,她開始練習一個方法——職涯三問:
- 這條職涯是我想走的嗎?(出自我的選擇,還是別人期待?)
- 是我該走的嗎?(符合我的人生階段與需求嗎?)
- 是我適合走的嗎?(我的能量特質與這個方向契合嗎?)
當你每次轉職、升遷、選擇項目時,都停下來問這三個問題,你會驚訝於自己曾經有多順從,多少問。
想更系統性地進行這樣的反思?你可以搭配《職涯探索與定位課程》中介紹的職涯地圖工具,幫自己整理思緒與目標方向。

AI時代,你更需要的是職涯「節奏感」
AI讓很多工作變得更快、更有效率,但也讓人變得更焦慮。
但焦慮,不一定是「沒能力」,而可能是「沒節奏」。
你有可能是那種需要週期性爆發的人,卻被放在每日穩定輸出的崗位;
你可能其實是敏銳的觀察型選手,卻被逼著去當第一線KPI推手。
這時候你學再多工具、參加再多讀書會,都只是讓自己「跑得更快地迷路」。
要的不是加速,而是重新定位自己的節奏、角色與戰場。

每個人都有一張「職涯原廠說明書」
有些人靠職涯諮詢、性格測驗、自我覺察工作坊,慢慢認識自己。
也有些人,透過系統化的結構設計,例如:
- 把人生比喻為一張策略地圖
- 找出你的天賦主軸(創造、規劃、連結、執行…)
- 用時間節點設計個人化的成長節奏
- 配對合適的產業與職場角色
這些方法,不是玄學,是「用來面對未知的設計思維」。
Lina最後參加了一門職涯探索課程,不是為了找工作,而是為了找方向。
那門課用她的姓名與出生時間轉化成一組職涯星系圖,幫她看清楚自己的「戰場屬性」與「時間節奏」。
她不再恐慌AI,也不再亂報課,她只做一件事:走回自己真正的定位。
你也許該停下來,問自己一個更深的問題
你焦慮的,不是未來,而是還沒理解自己。
在每個人都急著進步的時代,願意先「搞懂自己是誰」的人,才真正能走得遠。
如果你也正在這樣的十字路口,這裡有一門課,或許能給你一點地圖感:

職涯探索與定位
姓名是我們獨一無二的品牌符號,其中蘊藏我們所不知道的密碼線索,
轉換成個人生命星系圖後,找到事業前程的發展方向,才不會盲目的走錯方向!
不需要相信命理,只需要相信——你值得更清楚地活著。
在每個人都急著學技能、追進度的時代,真正的競爭力,來自你對自己的自我覺察力。
因為只有看見真實的自己,才能選對戰場、不被焦慮牽著走。
📌 你可能會有興趣⋯⋯
・印度神童阿南德的預言不是通靈,而是演繹:啟發你我探索人生軌道的關鍵
・找到職涯方向的勇氣:你真正需要什麼?2025年如何做職涯規劃?4步驟帶你快速理解與執行
・職涯轉換沒方向,不知道轉職該做什麼?3個關鍵步驟助你快速找到新職業方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