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2月21日,台灣記憶體龍頭力晶,受DRAM(隨機動態記憶體)價格一夕崩盤拖累,連續2年大虧900億元;同業的奇夢達、茂德相繼倒閉,南亞科甚至需要靠集團母公司台塑企業挹注資金2000億才得以存活,而力晶的技術來源爾必達宣布破產…。
「一個沒有技術來源、又扛著1,200億元負債的公司,當時99.9%的人都認定,力晶會掛掉。但只有我認為不會。」回顧當年驚心動魄的那一幕,黃崇仁依舊語氣平淡地說。
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黃崇仁起死回生,挑戰不可能的任務東山再起?
【記取教訓、成功轉型】
「我做了非常大的轉型,可說沒人做過,從自我製造、銷售、行銷的記憶體廠,轉型代工公司,不只是代工記憶體,邏輯晶片我也做。」黃崇仁回憶。
過去製造、銷售、行銷一體的記憶體廠,價格完全由市場決定,動輒千億的工廠又不能喊停就停,常常做到「紅單」(現金流出)也得做。面對價格浮動巨幅的記憶體;黃崇仁深知經不起再一次的衝擊,開始積極轉型代工;透過與台積電聯盟,在半導體晶圓代工產能不足時,積極爭取為台積電代工,從小規模做起,雖然毛利不高,但至少保住不虧損
經過長時間代工經驗的累積,逐年自己爭取訂單,成就後來的「小台積電」稱號。
【大膽嘗試、一炮而紅】
2010年,蘋果計畫找12吋晶圓廠做iPhone手機的面板驅動IC,沒有代工廠願意承接,台積電也只願意用8吋廠生產,透過日本驅動IC設計公司瑞薩牽線,蘋果找上力晶。力晶因為已經累積了不少的代工經驗,決定嘗試接下蘋果的訂單。
「一開始蘋果對我們很不放心,因為公司隨時有可能倒掉,盯得非常緊,從iPhone 4到iPhone 5那3年,我們是唯一的供應商,不僅銀行恢復支持,力晶也慢慢把錢還了。」
回顧力晶的歷程,當其他人放棄選擇倒閉,黃崇仁則選擇承擔;在轉型的過程,先小規模承接台積電的代工訂單,測試代工接單的能力並累積經驗,成為日後轉型成功的基礎。在沒有人願意承接蘋果訂單時,黃崇仁則是大膽接單,小心謹慎面對。
雖然轉型代工、接蘋果單看似是大膽的動作,但黃崇仁都是先小規模的測試,並確認可行、能獲利才會放大規模。面對消費者喜好、市場需求,快速變化的年代,企業常常需要快速反應、大膽假設、提出對策,透過小規模驗證,來降低失敗造成的成本。
對策不可行能成為「市調」,重新調整對策後再次驗證;對策可行自然就成為「商品」,快速反應能力是現今企業「生存之道」的關鍵!